2019年3月25日星期一

財務自由的世界 筆記三

前言

上一篇講左三隻現金流, 今篇筆記主要紀錄作者揀股既方法

黃國華的財務分析的十一道標準程序

黃國華呢十一道程序就五代表穩賺既, 只不過呢堆標準程序涵蓋左佢多年選股既經驗, 並綜合如何應用左多項財務資訊既手法. 讀者可自行加加減減, 以定出適合自己既流程

第一步: 選出股市中股價排首50名既股票

作者既原文係揀頭40隻最高股價既股票. 由於作者係指台灣市場, 我就修正個數字做50隻. 揀50而五係其他數字, 原因單純因為恒生指數既成份股數目都係得50隻.
首先, 其實你有時間揀幾多隻都得, 重點要在高價股揀. 原因我地可以咁理解: 如果要由一籃好既雞蛋裏面搵出壞蛋既機會係低, 那麼由一籃壞蛋裏面搵出好蛋既機會係接近零.
其次, 所謂爛船都有三根釘. 雖然話市場效率不高, 市場中既高價股都必有其獨特既優勢. 由它們作為我們選股的起點實在最好不過.

第二步: 剔除上市時間不足兩年, 以及開曼群島註冊既公司

書中有另外兩篇文章解釋第二步做法既成因, 讀者有興趣既請參閱原書, 這裏只會簡單作兩點總結:
  • 真金不怕紅爐火, 時間自會幫我們淘汰垃圾股
  • 普通投資者難於監察外地註冊既公司, 亦不熟悉外地既監管機構. 既然我們由大量本土的股票選擇, 為什麼要冒險選海外的股票呢

第三步: 剔除過去四年內曾經虧損既公司

作者這裏理由就有點亂來, 大意就係話優質股就係天生麗質, 如果過去有虧損既又點做優質股呢?

第四步: 剔除過去兩年或者三年營業利益率有大幅上落既公司

温故知新一下營業利益跟營業利益率的計算方法
  • 營業利益 = 毛利 - 營業費用
  • 營業利益率 = 營業利益 / 營業收入
作者原文用八季同十二季, 我改用兩年同三年表達係因為香港公司既財務報表每年發出既次數少於台灣公司既次數. 港交所既要求係一年兩次而臺證所要求係一年四次, 即每季一次. 所以, 我覺得用年既表達比較恰當.

第五步: 剔除過去三年內累積自由現金流為負數者

有關自由現金流既重要性, 可以參考上一篇文章, 這裏就不再多述. 作者係呢一步既解釋跟第三步差不多, 就是好公司就應該保持自由現金流為正數.

第六步: 剔除半年或全年營收年增率為負數既公司

作者原文係過去三個月各自營收既年增率. 係香港就無得咁做, 因為香港既公司並無責任披露每月營收既相關資訊. 退而求其次, 我選擇以半年或者全年作一個參考點.
至於點解要揀正數既年增率公司, 理由很簡單. 公司既存在目的就係穩錢, 而投資者既目的就係找出最賺錢既公司. 生意衰退既公司, 對投資者而言是沒有吸引力的.

第七步: 剔除曾經發行新股票(不論以供股/配售/公開發售/代價發行既形式)既公司

向股東要錢既公司不是好公司, 公司擴張既資金應該由本業賺返黎.

第八步: 剔除市值係15億以下既公司

作者原文係指50億台幣以下. 因為港幣對台幣大概是一對四, 所以這裏我改成15億港幣.
揀大市值既公司係減低大戶惡意操控股價既機會

第九步: 剔除存貨週轉率連續下滑既公司

跟第二步一樣, 書中有另外一篇文章講述存貨週轉率既重要性, 這裏只單總結為, 這個數字能反映公司對存貨既控管優劣能力, 這能力在經濟不景氣時, 更為重要

第十步: 剔除成交量過低的公司

簡單來說, 就是確保自己想賣股票的時候, 有足夠的成交量接自己既貨. 作者既建議係, 股票十日既平均成交量不能少於自己買既股數既十倍. 如果成交量不足上述比例, 作者既建議係放棄該股票, 或者減少持股數

第十一步: 遠離股評人既祝福

天下無免費午餐, 股評人祝福既股票可免則免.

後記

本書仲有一兩篇實戰分析都我覺得值得筆記, 下次再寫

2019年3月17日星期日

精準學習 筆記一

前言

作者成甲在精準學習一書中分享了他個人對學習一詞既理解與方法. 2017 年既新書加上來自中國國內既作者, 能夠有幸知悉此書既原因都係由另一篇係MEDIUM講碎片化學習既文章睇返黎.
咁截止寫BLOG既呢一刻, 呢本書係香港圖書館既館藏都係得七本, 所以我就比左3.3去預約黎睇, 物超所值. 對我黎講, 本書前半段既內容/論點比較新穎, 後半段就係以成甲自己業務既實例去展示點應用佢前半段所講既內容
所謂有借有還, 借返黎既書就緊係要還. 為左避免需要比錢借多次本書, 所以都係馬上開始本書既筆記.

學習和努力既三個目標

成甲將一切學習同努力既目標劃分成三類
  • 解釋問題
  • 解決問題
  • 預測問題
我覺得佢咁樣畫圈黎分既效果都幾好, 起碼我都諗五到第四類既學習目標. 不過, 我覺得需要補充既係目標很多時都不只屬於一個類別, 很多時都是跨類別的. 例如, 我個人睇好多金融類別既書, 一方面我係想學識點樣解讀金融市場既運作(解決問題), 另一方係從中習得一招半式以避開金融市場既陷阱(預測問題). 反而, 解釋問題係一個相對地高層次既目標, 因為你必須將所學既知識融會貫通, 方能有效解釋問題.
正如愛因斯坦既說話, 如果你未能夠簡單清楚地解釋一件事, 咁係代表你未理解透徹

評價學習有效既標準

學習之後, 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這就是成甲評價既標準.
我覺得呢個標準簡單而直觀. 正如你睇完激嬲女朋友的N個方法後, 你好自然就會”識做”, 避開個N種既做法. 這裏需要補充一下, 即使你能夠把N種方法記得滾瓜爛熟, 這也不代表你既學習係100%有效. 反而, 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方法背後既成因, 知道點解咁做會激嬲女朋友. 一方面呢個先係避免炒車既重點, 另一方面呢個先係所謂有效的學習.

資訊 vs 資料

以成甲既劃分方式, 未經你處理過的皆為資料, 否則都是資訊. 處理的意思是你閱讀過, 了解過該份資料. 這時候, 對你來說, 那份資料就是資訊.

知識 vs 資訊

資訊既共識相當容易達成, 但知識既定義五花八門, 每個人對知識既定義也不同. 成甲對於知識既定義係, 能夠改變你行動既資訊才是知識.

臨界知識

臨界一字黎自物理學既臨界質量. 臨界質量指核子連鎖反應所需的裂變材料質量. 換一個貼地既說法, 亦可以講黎自臨界點. 以生活例子說明的話, 即水變成水蒸氣必須要達到攝氏100度既高温, 那麼100度就是水變成水蒸氣既臨界點. 當水既温度超越呢個臨界點, 水就會變成水蒸氣.
回到我們臨界知識既話題, 知識超過一定數量或質量後, 它們便會以全完不一樣的比例影響我們既行為.
以我作為一個軟件工程師黎舉例, 當我讀過所謂SOFTWARE DESIGN PATTERN 之後, 編程時自然會套用學到的PATTERN 來設計(DESIGN)我的軟件. 當然, 設計質量不一定好, 但以同行既角度黎睇, 我相信呢個會係所謂有SENSE(概念)既做法. SOFTWARE DESIGN PATTERN就係軟件工程師其中一個需要掌握既臨界知識

技術效率 VS 認知效率

延伸上面學習有效既標準, 成甲明確區分出技術效率以及認知效率.
換個方式說技術效率, 可以熟練度一詞來表達, 即你對一個特定解法有多嫻熟. 香港中學中文學制中所授的賣油翁中的”熟能生巧”, “巧”就是指能以高效的技術/技效解決問題, “熟”指練習技術既密度. 總括來說, 技術效率能透過高密度既訓練而提高, 但每遇到一個新技巧也需要重新學習以掌握相關知識
另一方面, 認知效率則是一個較高層次既概念. 認知所認的是事件/事物背後的規律/目的. 同以賣油翁作例子, 如果說賣油翁能高效或高明地倒油進壺是技術效率的表現, 但賣油翁指出康肅既箭術不過是熟能生巧這一事則帶出賣油翁的認知效率. 賣油翁能認出康肅精湛既箭術不過是後天不懈既努力既結果, 而非真的天下舉世無雙. 總括來說, 認知效率相較技術效率擁有更廣闊既發揮空間, 認知效率越高, 發掘或判斷那種是臨界知識便更容易了
如想以書中提及過既素材來提升認知效率的話, 黃金思維圈的多問WHY, 少從WHAT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或發問事情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反饋機制

了解臨界知識和認知效率的重要性後, 下一步就是強化認知效率, 以便我們更輕易找出更多既臨界知識. 成甲提出了三種既底層方法去強化認知效率: 反思, 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
雖說它們是三種不同的方法, 我認為郤可以把它們綜合為獲得反饋既做法. 反饋讓我們知道做事的成效, 繼而調整我們未來在類近事情的做法以獲得最大既成效. 雖然上面提到認知效率為較高層次既概念, 但是我們依然能透過訓練認升我地既認知效率. 訓練既方法就係呢個反饋既機制.
反饋既重要性可以借鏡男兒當入樽中櫻木花道練習射波既情節. 起初櫻木花道雜無章法的訓練, 對改善命中率既目標收效甚微, 直至教練錄下每天櫻木花道練習既射姿並加以糾正, 櫻木花道再由錄下既影片中得悉自己練習時既射姿問題並加以改善, 最後大大改善射波既命中率. 在此段情節中, 櫻木花道有兩個反饋既機制: 教練適時既糾正, 練習時既影片. 反饋形成一個正向既迴圈, 射波, 得到結果, 回顧射波既結果, 調整射波既姿勢, 再重覆射波. 在此個無限正向迴圈中, 櫻木花道心理上知道怎樣做會有最好既結果, 而身理上亦能記下最佳既射波姿勢. 成功自然是必然的.
反思可以話係最廉價既反饋機制, 正如櫻木花道拍片練波以回顧射姿既問題, 成甲指我們可以寫日記方式作出週回顧, 月回顧, 年回顧等等. 事實上, 隨我們越來越豐富既人生歷練, 我們在回顧往事總會能夠有新想法或新解法. 我們只需要持之而恆, 刻意地去練習和回顧往事, 總會能達到上述既反饋正向迴圈
如果話反思係單人修練既過程, 以教為學就係一個多人修練既過程. 因為需要把一課題傳授他人, 理解課題既切入點便會變得多元化, 同時更夠得到學生既反饋. 這些反饋將會構成上述的正向循環, 讓我們做得更好.
最後, 刻意練習在這本書下則是一樣比較微妙既反饋方法, 它微妙在練習的對象是什麼. 一般對刻意練習既解解為刻苦地, 有目的地持續進行訓練. 但這些訓練只能鍛練技術, 即提升上述的”技術效率”, 並不是我們希望提升的”認知效率”. 成甲既刻意練習既對象為元認知, 以他既定義, 元認知就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 他想刻意訓練的就是提升元認知既能力. 每個人有不同的元認知. 舉個例子說明, 每個人遇上一幅牆壁時候既做法都不一樣, 那時候推動人們有不同做法的, 就是他們的元認知.
確立了元認知既概念後, 成甲把它和臨界知識連結起來, 然後再列出它們如何應用等等. 我自己就覺得這段比較奇怪. 篇幅編排上, 成甲應該在說提升認知效率既訓練, 但實際上他的訓練對象是高了一個層次既元認知.
以書中講法, 元認知同臨界知識似係一種MANY TO MANY 既關係. 姐係, 一種元認知可以包含了多種臨界知識, 反過來說, 同一種臨界知識亦可以出現在多種元認知中. 由呢個關係推導下去, 可以砌LEGO黎解釋訓練元認知既過程, 元認知係一個具體既LEGO PRODUCT, 各款既臨界知識就係LEGO既部件. 同樣砌LEGO車仔, 每個人砌既LEGO車仔都未必一樣, 因為每個人既LEGO部份選擇都不同. 那麼, 在LEGO既例子中, 認知效率就是辨認LEGO部件既能力, 層次上比元認知所表達既概念稍為低左層. 然後, 成甲講既刻意訓練就係練習嘗試以不同既LEGO部件砌出同一個LEGO PRODUCT 或者反過來說, 利用同樣既LEGO部件砌出不一樣既LEGO PRODUCT. 當中涉及既思考就係這訓練所得既反饋.

閱後感

  • 筆記打到這裏的同時, 我覺得反思和元認知這兩個題目應該綜合起來, 因為要元認知既訓練就係透過反思來達成.
  • 成甲的確睇左五少書, 由書中隨處可見他引出其他人既著作重點
  • 成甲部份既觀點我五認同, 例如所謂模仿領先者既行動, 美其名說看透所模仿事物既本質, 才是超越既關係. 舉既例子有QQ, 微博等. 我認為上述例子既成功純粹歸因於中國封閉既市場. 消費者未能有所選擇所致多於它們”超越”原有產品, 更不用說它們不光彩既抄襲行為了
  • 但都係一本值得推介同有所得著既書

成甲引過既書名

  • 第五項修練
  • 最後的演講
  • 窮查里的普通常識
  • 反脆弱
  • 學習的王道